我对颠覆式创新的另一种理解,就是一定要逆向思维,反向操作。苹果的口号是“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在我看来就是要跟别人逆着来,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其实,巴菲特也有一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说实话,这是逆人性的,因为大多数人买股票都是追涨杀跌,所以他们都成不了巴菲特。因此,当你进入互联网,如果看什么主流就干什么,什么热闹就干什么,那对不起,根本就不会有你的份儿。小公司要是干和大公司一样的事,肯定干不过,因为在品牌、资金、资源各方面,小公司跟大公司根本拼不起。所以,小公司必须从大公司没看到或者看不起的地方起步,才有可能做大,才有可能颠覆。
推特的兴起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它与传统博客不一样的地方,是博客对字数没有限制,博主可以随便写;但推特限制你只能写140 字。推特与脸谱网不一样,脸谱网是封闭的人际关系,用户之间相互要认识,是双向的;那推特就是开放的,不认识也可以,是单向的。正因为“逆向操作”,跟博客和脸谱网不一样,推特才可能做大。
大公司也一样。如果丧失了一个市场机会,别的公司通过颠覆式创新占据了市场主流,那么大公司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资源,试图力挽狂澜,在非常多的情况下都是不成功的。
前面讲过,DEC 通过小型机冲击了IBM 的大型机市场,结果IBM 用个人电脑打败了DEC 。但故事还没完,我认为从根子上来讲,IBM 就没把个人电脑当回事,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狙击工具,是为了保证自己大型机的销售利润。所以,IBM 为了集中精力进行硬件开发,就把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授权给了微软。没想到,随着IBM 个人电脑兼容机大规模普及,微软和英特尔占据了个人电脑产业系统的核心位置,而IBM 硬件逐渐被边缘化了。
IBM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也曾是世界上经济效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1985 年,IBM 的通用大型机毛利率高达85% ,中小型机毛利率高达50%,占世界通用大中型计算机市场的70 %。然而,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向小型化的个人电脑发展。到了1993 年,IBM 连续亏损已高达168 亿美元。IBM 已不是电脑业的象征,电脑业有了新的偶像——微软和英特尔。
为了争夺个人电脑浪潮的主导地位,IBM 和苹果结成了联盟,推出PowerPC 芯片,目的是撼动英特尔对个人电脑业的控制。接着,IBM 重点开发OS/2 ,来抢夺微软视窗系统在台式机上的市场。
但这种针锋相对的策略并不奏效,因为随着康柏和其他电脑制造商加入微软的阵营,IBM 打阵地战的策略失败。90 年代中期,IBM 的新任董事长郭士纳做出决定,放眼未来,不再以OS/2 和微软视窗系统在台式电脑上竞争,而是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IBM 试图通过阵地战撼动微软和英特尔的地位,结果失败了。10 年后,苹果公司另辟蹊径,用一种新的方式建立了新的产业形态,撼动了微软和英特尔的领导地位。
再比如,大家公认中央处理器的王者是英特尔,有一家公司AMD 一直在跟英特尔竞争,却一直不能超越英特尔。为什么?因为AMD 一直跟着英特尔的游戏规则走,比谁计算能力更强。
但另外一家公司却在另一个层面上打败了英特尔,这家公司是ARM 。ARM 不比谁的计算能力更强。它就比功耗低,就做低端市场,就做不起眼的手持设备。手持设备最致命的就是耗电、发热。但当手持设备流行起来,手机、机顶盒、汽车、家用电器里面都是轻量级的中央处理器,ARM 就起来了。ARM 也投资不起英特尔那种10 亿美元的大工厂,它就把所有的设计方案输出。今天苹果、三星、华为都做自己的芯片,但都是靠ARM 的授权。这就像美国人不在本土打仗,却到其他国家空投AK47 步枪,结果英特尔就陷入了人力战争的汪洋大海。反过来今天英特尔要学低功耗、低计算能力反而很痛苦,因为这需要引刀自宫。
颠覆式创新做好了,你会让对方所有的优点都变成包袱。今天ARM 开始做服务器,开始向英特尔发起进攻。服务器本来是功耗最高的设备,但是今天大家开始讨论怎样建一个计算中心把功耗降下来,这就是ARM 创造的新的游戏规则。
各种商业战争的案例,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当你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它的节拍跳舞,按照它的节拍跳舞你就死定了。你要想办法通过反向思维,通过逆向操作,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