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重建
呵呵,我确实遇到一极品小骗子。
事实上,我一直不明白,这小家伙,天资聪颖,表演功夫十足,好好干,没几年,应该就出头的,可为什么总要骗小钱呢?为此,我还专门和一个心理学硕士朋友聊,他哆里哆唆,用了N多术语,说这可以解释。
但这件事,对我伤害较大—那句话,叫“小偷最可恶的,不是偷了我们的钱财,而是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开始怀疑每一个员工……
这种感觉很不好!但确确实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又给了我很大教训,我的“防备心理”立即暴涨到顶点。
还好,我看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进化》以及AMT孔祥云、王玉荣的那篇从“囚徒困境”引发的文章《合作、合作、合作!》,明白具备以下特点的人将总会是赢家:
(1)善意的;(2)宽容的;(3)强硬的;(4)简单明了的。
你可以不当回事,我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立即调整心态,告诉自己,必须恢复到“善意”的阶段,别的员工没骗我,我不可以整天防贼似的,猜测他们是否会对我不利。当然,如果谁再骗我,我必须给以报复。推荐大家阅读一下。
如何避免面试中被人欺骗?
首先,招聘面试一名员工,和企业做价值链分析一样,都要先把“视野”提高。才能站在一个较高高度上,审视自己的对策。
简单说,就是:同一家公司,招聘一个清洁工,和招聘一名财务经理,招聘的成本一样不一样?
一家高科技网络公司和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年营业额相同,都是招聘一名营销总监,运用的面试策略相不相同?
明白了吗,各位?很多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到底,如何面试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也有着填密的逻辑—就和企业价值链分析一样,没有生搬硬套的道理!
下面锣锣嗦嗦谈的,和我以前侃的那些一样,都是想告诉各位一个道理: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视野高度”决定水平高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就是,明白了事物背后的逻辑,任何事到你面前,你都学会解剖,学会分析,然后,给出相应变化评估和调整后的策略—也就是“尺子在手,天下我有!”
当然啦,我也别装神弄鬼……人力资源管理,毕竟比企业战略研究那种学问,“变数”少很多。N多年研究下来,成果也不少,所以,咱们尽快抄点捷径。
关于MBA里那一堆堆、一摊摊的理论,咱们跳过去。直接面对中小企业,也就是没多少预算的小企业主(或未来打算创业的兄弟),多聊点。
虽然预算不多,但招聘营销总监啦、财务经理啦等重要职位,还是拜托您老兄认真点!我的经验是,有时候不怕职位暂时空缺,就怕用错人。没挨过打不知道肉痛—呵呵,你真被骗子骗、或用了三个月,终于发现,你招聘来的家伙,根本是尸位素餐、格格不人,再剔掉,那可惨了—都是成本啊!而且浪费的时间,也就是“机会成本”损失,简直无法评估!
所以,小心驶得万年船,有些小事可以错,找高管,错不得。我至今记得德鲁克评价通用汽车的斯隆时,说他“任何营销会议都可以不参加,但从未缺席过一次人事变更会议”。
大体上,面试一个人,目的无非想知道两点:德与才。(我也沽染了安公公等人的恶劣文风,胡拽词儿,呵呵。)
我所谓的“德”,都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制性、紧张性,16种个性因素”。—这些因素,是专业技能以外的,和此人“性格”相关的元素。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特尔研究所得。
“才”的部分呢,其实就是专业技能啦。某大妈,各种性格再好再符合,却没学过财会知识,就来应聘财务总监,你要吗?呵呵。
其实,好些人选错了行当。我就认识个家伙,跑美国留学,学财务都毕业了,拿证了,突然发现自己的个性其实不适合干财务!赶紧改选了个自己喜欢的、适合的专业,重新学……搞笑吧?哈哈,这么看来,你招聘来的某家伙,没准性格也不适合应聘岗位呢!
只不过他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罢了—面试和筛选,先要把性格严重不合适的筛出来。
为什么我说某些人力资源管理文章是垃圾?就是高度不够嘛!性格测试和专业考评,两个大方向一点没谈,却谈什么用
“观察对方眼神是否游离”、“是否头发干净却皮鞋染尘”来评测对方是否诚实,是否在说谎,哈哈哈,这简直还停留在清朝嘛!……哦,也许更早,反正都是曾国藩《冰鉴》里面的伪科学,不提也罢。
针对小企业,最具效率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买一个专业人才测评软件。
找对了软件,普通不专业的小企业面试,还准备那么多面试题干嘛呀?几百道评测题一做,立即把一个人给“扒光”。难能可贵的是,里面评测题,没一个是正面问的,都是侧面的生活场景问法,被评测者,靠猜的,很难猜出考评者的目的是啥—关键是几百道题回答,答着答着,真面目就露出来了,哈哈。
况且,里面还有“防伪机制”,你刻意猜测,不按本心回答的结果,就是“真实度”降低,软件甚至会给出评估:该测试者,回答得不诚实,测评结果不具备基本真实性。
当然了,软件也不是万能的,遇上高明一点的骗子,怎么办呢?还是回到老外的研究成果,灵活掌握心理学工具。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人力资源测评工具书可以买,大家自己去找。我只举个例子:
我以前用过几幅画(估计N多MBA的老师,讲人力资源时也都发过N多张画吧?),例如一幅《母子对话图》,让应聘者根据该图,讲个故事……根据工具书给出的方向,听完故事,你大约就知道此人是比较发散性思维,还是循规蹈矩?是比较乐观,还是比较悲观?
其实,这些都是和上面提的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一个思路,只不过更加开放式,更加灵活,更加有你这个大活人主导的因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