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年轻人热爱的产品?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产品、营销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我认为,必须到年轻人生活的第一现场去,感受下那里不一样的环境和温度,才能积累起做产品的感觉。
亚文化是今天年轻人的第一现场,所以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程。
第一现场的参与感
为什么要到现场?我们可以看个例子。大家知道百度有个产品叫百度搜索风云榜,它能展示不同年龄层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排名和趋势。
我们选择视频内容的搜索结果就会看到,不同年龄人群的搜索构成是不一样的。尽管有的内容类别一致,比如《一路向西》和《色戒》,但它们的排名显著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些排序反映出了人群间的消费场景差异。年轻人的荷尔蒙旺盛,所以《一路向西》和《色戒》这样的“神片”一直排名靠前,而且在电脑上在线观看,不受影院排期影响,《小时代》下架已久还位居前列。而三十多岁用户搜索的电影榜单基本就是现在电影院上片的排序单,他们已经培养起到电影院观影的习惯了。
如果我们想了解年轻用户看电影的喜好,跑到电影院去调研他们的习惯就显然有问题。所以我们得找现场。什么样的年轻人现场最有观察价值,人群兴趣趋向最一目了然呢?答案是充分展示他们兴趣和表达方式喜好的亚文化群体社区。早期说来,这类社区有猫扑、贴吧和豆瓣兴趣小组等,而最近几年新晋蹿
红的则有表达方式更丰富、更直观的弹幕视频网站和暴走漫画等。“B站”是当下最流行的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我第一次看到视频上叠加的评论满屏纷飞,真是震惊了。面对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铺天盖地的文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里面的视频怎么看呢?但我的同事说看得挺过瘾的,于是我强迫自己看了15分钟,结果眼睛还是花的。
坚持看半小时后,我开始有点顿悟的感觉,画面看得下去了,会发现眼中的画面和评论是可以分离的,你想看画面就看画面,想看评论就看评论。请大家一定要试试。那种感觉就类似我们小时候看三维立体画:在二维平面看3D,眼睛不是要聚焦吗,突然间就变成三维的了,就是这种感觉。
简单看起来,暴漫和弹幕的共同点似乎是恶搞。有时候,所谓的成熟人群会说,"90后”、"00后”没救了,整天就会恶搞。但稍微仔细观察下,我就发现这不仅仅是恶搞,除了恶搞视频、动漫之外,或许你很难想象,年轻人们还会通过弹幕看易中天讲历史等。
如果说起弹幕视频站的鼻祖—日本的UGC视频网站NICONICO,就会发现弹幕更多是一种工具价值和观影方式的变化—弹幕视频站甚至渗透到了日本重大政坛辩论直播中:不同党派候选人的政治立场激辩网络直播被用到了NICONICO上,人们对不同政治家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弹幕本身是一种内容,但不限于此,它更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看视频的方式。我常常想起十多年前,每次跟父母一起看电视时,我就在玩手机玩电脑,而父母会对此不悦,会唠叨说看得不够专心。同理,我们对弹幕起初的诧异只是对年轻人行为的不理解而已。
事实上,成规模的亚文化群体聚集的社区不仅仅是内容的产生源,背后也都有着成体系的产品机制的支撑。
弹幕视频网站就提供了完善的弹幕生成工具,其中还有些高级小功能帮你达到神一样的弹幕效果。弹幕能够兴起的关键保障就是,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提供了了一个很完整的产品链平台。暴漫也是如此,他们也有相应格式化的平台和工具。实际上,暴漫里面经典的表情,都是预制的,就是可以在已有的视频和图像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正是这些强大、完整的产品平台,发动、鼓励、支撑了大量的亚文化族群参与者一起进行二次创作。其实这也符合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大众创作并消费,以及对经典元素的解构、戏仿和拼贴等。而且相比专业制作者生产内容,然后通过专业媒体分发渠道向大众广播的传统模式,有完善产品体系支撑的亚文化社区能提供面对广大用户的更低门槛参与热情、更繁盛的二次创作生态。用工程师们更熟悉理解的例子来说,开源社区的本质就是二次创作。只不过,在大众消费领域,不少亚文化社区的影响力更八参与门槛更低而已。
这是一种进化,这些充分产品化的“第一现场”提供了“超临场感”,也提供了进行二次创作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年轻人的二次创作刁‘能以更低门槛展开,并从中获得极强的参与满足感。年轻人总是渴求不同的个性并渴望找到同好。只是过去由于传媒覆盖能力和工具fa乏,使得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和影响的人群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而现在,受益于日益发达的移动通信服务、社交网络、暴漫和弹幕站等提供的产品化工具体系,年轻人群如今更容易定义自己的不同,找到具备相近特质的伙伴,并更容易地传播自己的想法。
正是这些年轻人结成了各异的亚文化同好群体。所以我们希望真正理解他们的喜好,就必须到亚文化群体的第一现场。